目录 首页 本期主题

诗经

编辑:陌颜陌路

《诗经》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原本叫《诗》,共有诗歌305首,又称“诗三百”。西汉时,它被尊为儒家经典;南宋初年,屈万里首次将其称为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汉朝毛亨、毛苌曾注释《诗经》,因此又称《毛诗》。

成书过程

《诗经》是陆续辑成的,最古的是周颂,接着是大雅,其次是小雅,最晚的是商颂、鲁颂和国风。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。

《诗经》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,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,时间跨越了大约600年。

古人关于《诗经》的收集和编选,有“王官采诗”和“孔子删诗”、“献诗说”三种说法:

王官采诗:《孔丛子·巡狩篇》载:“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,以观民风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记载,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,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,目的是了解民情。

孔子删诗:这种说法见于《史记》,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,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,整理出了《诗经》,宋代朱熹也基本肯定此说法。唐代孔颖达、明代朱彝尊、清代魏源和方玉润等皆怀疑此说。《左传》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《诗经》,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《诗经》基本相同。现在通常认为《诗经》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,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。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。

献诗说:当时天子为了“考其俗尚之美恶”,下令诸侯献诗。《国语·周语》载:“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……师箴,瞍赋,曚诵。”

体例分类

《诗经》从音乐上分为风、雅、颂三部分,表现手法主要是赋、比、兴。

《风》又称《国风》,一共有15组,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,称十五国风,被普遍视为《诗经》中的精华。国风带有地方色彩。从内容上说,大多数是民间诗歌。

《雅》共105篇,分为《大雅》31篇和《小雅》74篇。《小雅》为宴请宾客的音乐。《大雅》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,陈述劝戒的音乐。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,有赞颂好人好政的,有讽刺弊政的。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,但没有情诗。

《颂》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、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,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。分为《周颂》(31篇)、《鲁颂》(4篇)和《商颂》(5篇)。

“赋”指“铺陈直叙”,是直陈其事,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(直述法),一般多见于《颂》和《大雅》。

“比”是“托物拟况”,是打个比方,用一件事物比喻另一件事物(比喻法),如《鄘风·相鼠》、《魏风·硕鼠》用老鼠的譬喻贪婪的统治者。

“兴”指“托物起兴”,是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(联想法),如《周南·桃夭》以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联想到新娘出嫁时的美貌有如桃花盛放。

政治作用

古代认为《诗经》是群众的心声,反映政治的得失,有“陈古刺今”的效用。在交际的场合,可以“赋诗言志”,借诗句来表示想讲的意思。朝廷音乐机构中的乐官,可以讽咏诗句,暗示民心对施政的反应。

春秋时期,各国之间的外交,经常用歌诗或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不想说或难以言喻的话,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。

评价与影响

《诗经》是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,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、抒情的内涵,被称为“纯文学之祖”。而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《诗经》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,被誉为“总集之祖”、“诗歌(韵文)之祖”。

孔子对《诗经》有很高的评价。对于《诗经》的思想内容,他说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思无邪”。对于它的特点,则说“温柔敦厚,诗教也”(即认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,是最佳的教化工具)。孔子甚至说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,显示出《诗经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。孔子认为,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,提高观察力,学习讽刺方法,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,服侍君主,从而达成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理想,即《论语》中所谓“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

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,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。胡适认为《诗经》“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,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,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,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。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”。

Top